产业链的弦在越绷越紧 中国三大鞋都遭遇寒冬
来源:mile体育米乐 发布时间:2024-08-26 09:18:39
时至年关,各地制鞋机厂商都开始了艰难的讨债工作。与此同时,号称中国三大鞋都的浙江温州、福建晋江、广东东莞的许多鞋厂正面临着同样的难题——无钱还债。鞋机厂商作为鞋业产业链条上的一环,已经感觉到了这条产业链的弦在越绷越紧,而温州、晋江、东莞三大鞋都已不可避免地遇上了寒冬。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春节过后壮观的“民工潮”都记录下中国农民群体向城市流动的轨迹,同时也记录着温州、东莞、晋江这三大鞋都快速的提升的历史。然而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取胜的中国制鞋业却在2004年迎来了它的第一个寒冬,三大鞋都同时遭遇“民工荒”,缺工的状态让鞋厂老板颇显无奈。
“以前全厂所需工人正月十五之前就可招满,现在招工成了一件头疼的事,很多工厂是一年四季都在招工,还招不满。” 晋江一位鞋厂老板和记者说。据了解,招工难成为晋江制鞋业的一块硬伤,熟练制鞋工人早已成稀缺资源,“民工荒”更是制约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仅仅是晋江,在浙江温州、广东东莞都在上演着“民工荒”。以前的“找工作一条街”现在也变成了“招工一条街”。在温州的一些劳务市场,有的鞋厂每天都有人去招聘技工,然而结果却总让人失望。“我刚上了两条生产线,现在根本就开动不起来,实在招不到人!”温州一位刚刚自己开厂的老板感叹。康奈集团人力资源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和记者说:“以前招工没什么困难,现在也得主动出击,比如与四川、河南等一些地方政府联合,做劳务输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9月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也指出,东莞制造业的“民工荒”严重。据统计,其制鞋业技工缺口在20%左右。
专家分析认为,鞋工荒的根本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鞋业扩张,加之其劳动密集型特性,对熟练技工有很高需求;另外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扶农措施,促使不少农民重返土地,也导致劳动力供给萎缩。
在人力资源出现明显不足的同时,制鞋业更面临成本大幅度上升的威胁。2004年上半年国际油价进入了快速上涨通道,以石油化学工业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各种制鞋材料的价格也难逃上涨命运,以致每双鞋的成本增加了10%以上。
以制鞋原料PU树脂为例,2004年2月的价格是9000元/吨,现在是15000元/吨;大范围的使用在鞋底材料的PVC的价格则由原来的7000元/吨上涨到了10000元/吨左右,鞋材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了17%左右。
“EVA鞋底从原来的6元,涨到现在的近9元;篮球鞋底,从原来的14元,涨到了现在的17元。每款鞋底平均上涨了近3元。”温州一位鞋厂老板和记者说。“从市场行情报价看,大多数都用在皮鞋内衬的猪皮的价格每平方英尺目前的价格已超越了5元,这有些让我们吃不消。”东莞一位鞋厂老板说。“目前每双鞋底的价格从11~12元涨到了13~17元,15千克装的树脂胶每桶上涨了30元,苯的价格也在涨。随着皮革、胶水、鞋底等原辅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今年制鞋企业的成本普遍上升,现在每生产一双鞋,成本价要增加15%,这给温州鞋带来了很大的不利。”温州一鞋底生产企业的老板表示。
为了应对劳工荒,企业劳动力成本也在上涨。据晋江陈埭镇一家鞋厂的老板介绍,工人工资在企业成本中已占到15%~20%。生产一双鞋,大厂可以有8元左右的利润,小厂只有2元左右,家庭作坊甚至不足1元。“多年来工人工资一直很低,产品还是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现在靠挤压劳动力成本实现利润是越来越不现实了。”
虽然成本不断上涨,中国的鞋业依旧摆脱不了低价命运。三大鞋都之一的温州鞋类生产总量如今占全国25%左右,然而强大的背后却是价格软肋。温州鞋业的这一软肋在2004年暴露无疑:西班牙烧鞋事件、俄罗斯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事件、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每一事件都铭刻着低价温州鞋的烙印。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处有关数据表明,浙江鞋对欧盟出口均价常年在1.6~2.5美元/双的范围波动,而同样档次的鞋,国外品牌的价格往往是中国的2~5倍。广东鞋业厂商会前任会长陈家文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由于品牌空心化,国内许多厂家往往满足于仅赚取市场价值15%~20%左右的微薄加工费,而把利益大头拱手让人。
在晋江,以安踏为首的品牌革命并没改变晋江鞋的低价命运。从鞋业市场过去几年的发展来看,晋江鞋品牌在高档市场至今无所作为,晋江鞋在国内中低档市场高度集结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从目前的市场行情来看,晋江鞋的主流价位仍然在100~200元之间,较前些年无太大改观。而国外知名品牌耐克、锐步、阿迪达斯等企业已经牢牢掌握了高档市场,平均一双鞋可以卖到600元以上。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攀升与产品价格的低廉已经将许多小型鞋厂压得奄奄一息,一些鞋厂开始变卖设备转做其他生意。
价格走低与成本对利润的挤压演绎着中国鞋业的生存逻辑。有专家觉得,日趋严重的民工荒其实是劳动力市场对超低廉工资作出的必然反应,是部分中小型、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到尽头的一个信号,也是低技术上的含金量的制造业产业升级前的必然表现。
从事国家轻工业研究的专家傅绪三认为,中国鞋业的出路是进行产业体系调整,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以高的附加价值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有关专家还进一步指出,要注重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从生产贸易型向品牌经营型产业发展。
而据温州皮革工业协会介绍随着商务成本、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的大幅度的提升,制鞋业的制造优势正逐步消失。为完成制鞋业的产业体系调整升级,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温州慢慢的开始进行升级工作,其制定的《温州市制鞋行业科学技术进步纲要》力求把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重大创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并带领企业技术创新方向和加快产业体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