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一位法国画家的南京故事
来源:mile体育米乐 发布时间:2024-07-21 10:58:07
“此心安处是吾乡”,宋代大文豪苏轼写下的一句词,在近千年后,隔着千山万水,被一个法国人读懂了。纪录片《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法国画家的南京故事》近日播出,他和南京的情缘打动了许多观众。
这个法国人叫克里斯蒂安·帕赫,是一位画家。对他而言,南京已经是第二故乡。因为疫情,他已经一年多没能来南京了,他在法国阿尔萨斯的家中,惦记着中国南京,惦记着他的南京朋友们。
“想念南京。”法国画家克里斯蒂安·帕赫给南报融媒体记者发来一句法语,简短却深情。
用丙烯作为绘画材料,以画刀为创作工具,采用温暖明快的色调来描绘世界和生命……克里斯蒂安·帕赫是法国新现实主义著名画家。谁能够想到,他曾经是一名化学教师,“半路出家”成了国际知名画家。他说:“我的艺术特色可以称之为‘碎形几何’,就是说,我把东西打碎。这就有点像你把一个玻璃杯摔碎在地上,它碎成了上千块碎片,重新产生了另一些形状。东西被摔碎的同时,我们又会得到另一些东西。”每次看帕赫的画作,都能带来不同的感受。他的作品被包括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内的欧洲名流收藏。
和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帕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南京大屠杀”一无所知。有一天,在从天津去杭州路过南京时,朋友的一句话,帮他打开了通往了解这段历史的大门——“你知道吗?这一个地区曾经有30万的遇难者!”帕赫震惊了。
这次途经南京回到法国后,帕赫查阅了大量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资料中很多旧照片让帕赫没办法承受。母亲抱住死去的孩子仰望苍天,眼泪已经哭干;衣衫褴褛的孩子坐在寒冷的街头,攥着拳头哭喊却找不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随着对历史的了解愈发深入,我的心情愈发悲愤欲绝,我决心为30万逝去的生命做点什么。”
2015年1月,帕赫开始动笔为南京创作《暴行》,这次的创作持续了6个多月,是一幅近8米长的巨幅作品。几乎覆盖一整面墙的色彩压抑的巨幅油画上,凶残的日本侵略者挥舞战刀砍向中国平民的头颅,怀抱孩子的中国妇女惨死刀下,孤儿在亲人遗体上无助地嚎哭……冷色调的画作无声控诉着日军的暴行。这是他30年绘画生涯中创作的最宏大、也是最艰难的一幅作品。2015年12月,他将这幅画赠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那年,他受邀来宁出席国家公祭仪式,并被授予“南京市荣誉市民”称号。
接下来几年里,他又画了《南京痛苦的嘶吼》《地狱的眼睛》《说“不”的女人》《南京,为和平而努力》等一系列画作,并捐赠给了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这个题材,我会从始至终坚持创作下去。那是一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我的使命就是告诉全世界,1937年冬天,南京发生了什么。”帕赫说。“这个城市认可我的作品。尽管我不能像约翰·马吉、约翰·拉贝和罗伯特·威尔逊他们一样,出现在1937年的南京,做一个守护生命的英雄,但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画,让更多人真切地触摸到那个冰冷的时刻。”
也正是从2015年开始,帕赫的创作和南京紧密联系在一起。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濮存周介绍,根据“牵手法兰西”——中法艺术家高品质人才合作项目规划安排,在南京市文联建立了“克里斯蒂安·帕赫美术工作室”,帕赫在南京进行了为期4年的系列采风创作,绘制了一批反映南京历史和人文的优秀作品。他和南京的情缘,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广电集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江苏和璞映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成了一部纪录片《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法国画家的南京故事》。
4年中,这位热爱和平的法国艺术家与南京城、南京人结下了深厚情谊。帕赫多次游览南京名胜古迹,与南京的艺术家广泛研讨,走进高校开展艺术交流,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金陵古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土人情、发展历史。他把所见、所闻、所悟与其独特的画风有机融合,创作出了一幅幅既广含南京元素又富有独特视角的油画作品,去表现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帕赫画作中的南京,有春夏秋冬四季轮转,有雨天有大雪,有美景有人物,有摩登都市有街头小馆……他给一幅画取名叫《人间天堂的印象》,夫子庙秦淮河畔的小桥流水人家,就是他心里的“人间天堂”。“这座城市有美丽的风光,有热情好客的人民,有充满历史色彩的建筑,也有着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我想把这一切都画下来。”帕赫说。他特别喜爱的一幅画是《漫步南京梧桐树下》,画面上,参天的梧桐树枝繁叶茂,人们三三两两在树荫遮蔽下走着。“有一次我来南京的时候是夏天,走在树下觉得很阴凉,当时就觉得,生活在这样的城市真幸福。我想把这种幸福通过油画传递给更多人。”
在帕赫眼中,这座人民安居乐业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充满生机与活力,兼具时尚与古朴,透着迷人的魅力。“我对南京这座城市产生的感情很强烈,有着梧桐树的道路,路上匆匆的行人和单车,这让人想创作更多欢快的画作。对于艺术家来说,南京是个能带来无数灵感的地方。有时候100米的散步,我就能够创作15至20幅画,我是一个生活在南京的幸福的外国人。”
“没事的时候,我常到老城南走走,我喜欢这里的味道,散发着阳光的市井气息。这里的生活区,有着怡然自得的慢节奏。无论是游走在青砖黛瓦的街头巷陌,还是在悠久醇厚的城南回忆中浸润,都令我一见如故。”帕赫说,在南京,有位朋友向他介绍了一首词,是苏东坡写的,其中有一句是“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简直太妙了,就是我心情的写照。在南京,我找到了这种穿越千年的共鸣。”
2019年夏天,帕赫离开南京回法国。出发前,他给妻子寄了一张明信片:“我即将离开南京,今天我再次回到了我南京之行的第一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时光邮局,用我的画作制成的明信片向你写信,这是一座历史悠远长久的美丽古都,也是一座充满了许多活力的现代化城市,我想对你说我已经爱上了南京,希望下一次的南京之旅有你同行……”
没有想到,这一别,就是一年多。“如果不是遇到疫情,2020年的国家公祭日,我会回到南京。”4年间不断往返法国和南京,帕赫早已把南京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在法国的日子,一觉醒来,经常恍惚感觉自己还在南京。”他说自己非常想念南京,“想念和南京的朋友们待在一起的日子,想念在南京创作的日子,想念南京的美食,想念南京的一切。”
帕赫特意录制了一段视频,向南京的朋友们展示自己在法国的生活。“我带你们看看我的家,这是我的工作室,我平时在这里画画,在网上看看资料。”他想对朋友们说:“由于疫情,暂时我不能回到南京,我希望我们大家都健健康康的,期待下一次回到南京再相聚。”
不能回南京的日子,他也不遗余力地向自己的法国朋友推介南京,“很多朋友都对我在中国发生的事感兴趣。我会和他们讲,南京是个现代化而又充满历史气息的古城,我不停地邀请他们亲自去南京看看,去看看南京的梧桐,去感受南京人的生活。”“桥”是帕赫创作中常用的元素,他笔下有南京的桥、阿姆斯特丹的桥、威尼斯的桥、法国的桥……“桥作为横跨两个地方的建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在我看来,这代表着交流和沟通。”帕赫说,桥是连接两端的很重要的方式,他想借画作表达中西文化之间的连通,“希望我的作品也能成为‘桥’,连接南京和世界。”